“一折再折,折折有休”,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心声。在“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经历,感受她从痛苦到康复的心路历程。
65岁的S阿姨,47岁绝经,生活中不喝牛奶、不爱运动、很少晒太阳。3年前,她因一次意外摔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紧急接受了骨科手术。然而,术后不到1年,她又两次摔倒,引发胸腰椎骨折。反复骨折让她长时间无法自理生活,痛苦不堪。第3次手术后,在骨科医生的建议下,尚阿姨来到我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经过系统检查评估,她被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
骨质疏松: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症,这个听起来并不陌生的名词,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众多中老年人的健康。它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显著升高。据最新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体患病率约为19.2%,患病人数约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髋部骨折1年内致死率可达20%,致残率高达50%。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家庭的痛苦。
骨质疏松为何偏爱绝经后女性: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骨骼钙库的消耗较大,这直接影响了骨量储备。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断崖式下跌,导致骨吸收远远大于骨形成。同时,脂肪含量增加,肌肉质量相对不足,脂肪还会增加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进一步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量流失。此外,肌肉质量不足还会使平衡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跌倒和骨折等不良事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绝经后女性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一种完全可防可治的疾病
骨质疏松并非不可战胜,它是一种完全可防可治的疾病。科学有效的防治建议如下:
1、科学管理体重
体重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骨量减少,平衡能力下降,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因此,保持适宜的体重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
2、均衡营养
增加阳光照射,合理膳食,增加钙、维生素D补充,保证骨重建原料充足。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则有助于钙的吸收。每天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
3、适宜运动
选择“有氧+力量+平衡”相结合的多种运动模式,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减少跌倒风险。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太极拳、瑜伽等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4、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糖碳酸饮料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的健康。
5、规范防治
对于骨松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对于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S阿姨的康复之路:S阿姨就是一位典型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在确诊后,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开始了长达3年的双膦酸盐抗骨松治疗。在这3年中,她不仅按时服药,还坚持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和适量的运动。经过3年的努力,S阿姨的骨密度明显改善,未再发生新骨折,终于过上了快乐的晚年生活。
健康寄语:绝经后骨质疏松并非衰老的必然结局,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我们给每一位想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S阿姨”送上以下健康寄语:
1、“防”大于“治”
从年轻时就开始储备“骨本”,绝经后更要定期筛查。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年轻时做起,通过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骨骼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绝经后,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治”贵在“恒”
一旦确诊,请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规范的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不能半途而废。
“一折”是警钟,但绝非命运的终点。通过科学的“防”与“治”,我们完全有能力打破“一折再折”的魔咒,让您的骨骼重获坚固,让晚年生活“折折有休”!
(供稿:内分泌代谢科 审核: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