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Z大爷最近出现了厌食、进食后饱胀的症状,活动后还会感到浑身乏力。在家人陪同下,他来到枣庄市立医院胃肠肛肠外科门诊。
接诊医师发现,外院CT检查提示Z大爷腹腔内长了一个巨大的包块,已经将胃及周围小肠压扁。情况紧急,医师立即为Z大爷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安排了进一步检查。
强化CT结果显示,肿瘤可能来自腹膜后,且初步判断为间叶源性,脂肪肉瘤的可能性较大。胃肠肛肠外科侯俊岭主任医师和杨峰副主任医师带领的手术团队迅速展开术前准备,精心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很快为Z大爷安排了手术。
术中探查发现,肿瘤的实际大小远超术前评估,直径接近30厘米,顶起后腹膜,并浸润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同时,乙状结肠肠脂垂、肠系膜及盆底存在多枚肿瘤,其中最大的一枚大小为8厘米×6厘米。肿瘤还压迫了胃腔和结肠,巨大的瘤体给手术带来了极大挑战。然而,胃肠肛肠外科手术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仔细分离黏连部位,并逐步将肿瘤拖出腹腔,最终暴露了瘤体的基底部。肿瘤起源于腹膜后,术中切除了部分受累的乙状结肠,并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腹膜后肿瘤及乙状结肠)高分化脂肪肉瘤,共2个肿瘤,体积分别为29厘米×27厘米×12.5厘米和6厘米×5厘米×1.5厘米。
术后第一天,Z大爷就感到如释重负。在胃肠肛肠外科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术后第5天,便顺利恢复进食,术后1周康复出院。
脂肪肉瘤科普小知识
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脂肪组织,属于软组织肉瘤的一种。它通常发生在深层软组织,如大腿、腹膜后等部位。脂肪肉瘤可分为多种亚型,包括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样型、多形型和混合型等。
主要亚型
1. 高分化脂肪肉瘤:最常见,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但可能复发。
2. 去分化脂肪肉瘤:由高分化脂肪肉瘤转变而来,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
3. 黏液样脂肪肉瘤:多见于年轻人,常见于四肢,恶性程度中等。
4. 多形性脂肪肉瘤:恶性程度最高,易转移,预后较差。
5. 混合型脂肪肉瘤:包含多种亚型特征,恶性程度因成分不同而异。
症状
- 肿块:常见症状,通常无痛,逐渐增大。
- 压迫症状:肿块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
- 全身症状:晚期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乏力等。
诊断
-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用于评估肿瘤位置和范围。
- 活检: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学检查确定类型和恶性程度。
治疗
- 手术切除:首选治疗方法,需广泛切除以减少复发。
- 放疗:用于术前缩小肿瘤或术后降低复发风险。
- 化疗:对某些亚型有效,常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病例。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正在研究中的新疗法,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预后
预后因亚型和分期而异,高分化型预后较好,去分化和多形性型预后较差。
随访
定期随访:包括影像学检查和体检,以监测复发和转移。
脂肪肉瘤的治疗需个体化,建议患者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供稿:杨峰 审核: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