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是西方流行的最古老疾病之一。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主要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排泄减少,尿酸在体内堆积造成。临床表现主要有: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内有尿酸钠晶体;痛风石(尿酸钠结晶的聚集物)主要沉积在关节内及关节周围,有时造成变形和残废;影响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组织和血管的痛风性肾实质病变;尿路结石。这些表现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表现,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痛风和高尿酸的食养原则
1、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液体入量充足有利于尿酸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每日应饮水2000ml以上,约8~10杯,维持一定尿量,促进尿酸排出。为了防止夜尿浓缩,夜间亦应补充水分。
酒精代谢使血乳酸浓度升高,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可使肾排泄尿酸降低。酗酒如与饥饿同时存在,常是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啤酒本身即含有大量嘌呤,可使血尿酸浓度增高。饮酒过多,产生大量乙酰辅酶A,使脂肪合成增加,三酰甘油进一步升高。据调查,约75%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伴三酰甘油升高,故患者应限酒。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肥胖是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重要原因,故应限制总能量,减轻体重使达到或稍低于理想体重,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给予0.10~0.13MJ(25~30kcal),其中蛋白质给予0.8~1.0g/kg,全日60~70g,脂肪不宜过高,全日约50g。因水、脂肪促进尿酸潴留,少量尿酸的排泄,故应以糖类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超重的痛风患者如欲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切忌减得过快,否则易导致机体产生大量酮体,与尿酸相互竞争排出,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促进痛风急性性发作。而肥胖的痛风患者在缓慢稳定降低体重后,血尿酸水平下降,尿酸清除率和尿酸转换率升高,尿酸池缩小,还不致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3、蔬奶充足,限制果糖
尿酸在尿的溶解性与pH相关,随着尿的pH升高,尿酸的溶解性亦增加,故提倡多摄入在体内最后代谢产物呈碱性的食物,包括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硬果、海藻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辅以适量的肉类,保持我国传统优良的膳食结构。果糖可诱发代谢异常,并引起胰岛素抵抗,具有潜在诱发尿酸升高的作用,应限制果糖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水果、果汁等。
4、 辨证辨体,因人施膳
痛风关键在于调理脾胃,推荐食用扁豆、玉米须、山楂等。少量、持续的运动方式,可以舒筋健骨,健脾益肾。
5、食物多样,限制嘌呤
由于外源性嘌呤约占体内尿酸的20%,内源性嘌呤约占体内尿酸的80%。有研究报道,限制摄入嘌呤至每日3mg时,可使痛风患者尿酸水平降低10~12mg/L,对纠正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有限,加上药物治疗的进展,目前很少提倡长期采用严格的限制嘌呤的膳食。但也应看到,从食物中摄取嘌呤前体高时,常是诱发暂时性高尿酸血症致使痛风急性近作的原因。每天摄入食物种类应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在急性发作期,宜选用牛奶及其制品、蛋类、蔬菜、水果、细粮为主。在缓解期,可增选含嘌呤中等量的食物,但应适量,如油脂每日不超过50g,肉类消费每日不超过120g,尤其不要在一餐中进肉食过多。不论在急性或缓解期,均应避免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凤尾鱼、小鱼干、牡蛎、蛤蜊、浓肉汁、浓鸡汤及鱼汤、火锅汤等。
6、科学烹饪,少食生冷
少盐少油,清淡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5g,烹调油不超25~30g。减少油炸、卤制等烹饪方式。不宜食用腌制或熏制的肉类。少吃生冷食物,如冰激凌、生冷海鲜等。
7、因地因时,择善相宜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差异较大。沿海地区的海产品属高嘌呤食物,内陆地区食物嘌呤含量相对较低。膳食习惯和温差变化常是诱发痛风发作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构建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供稿:郭翔飞营养科普工作室 周强 审核:王本鹏)